【暑期社会实践】长安大学赴陕西宜君开展“保护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1-07-15作者:奉超晖来源:土地工程学院 字体: 设置

一、调研开展情况

为响应共青团中央“三下乡”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号召,并深入了解高分卫星梯田遥感影像提取技术未来在农业实际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前景,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暑期调研队于202177日前往宜君县哭泉镇、梯田景观中心、乡村振兴局、国土资源局、文旅局、花溪谷景区等地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实地寻访。

   实践队此次赴陕西宜君不仅调研走访了当地生态文明景观,也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手段验证了高分卫星遥感影像提取技术的精准度和实用性,提高梯田生态效应的全面认识,并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和群众探索了我国解决农村和城镇发展的生态问题以及脱贫攻坚的成果。

入户调研

二、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一)聚焦精准扶贫,脱贫摘帽提前完成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宜君县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6.15%降至0.77%20195月,省政府公告宜君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市率先整体脱贫摘帽的区县。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县”,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县”,2020年荣获“陕西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二)聚焦产业兴旺,农业规划提质增效

依托资源禀赋,宜君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33”工程和特色产业双十双千振兴计划,形成了“3+4+N”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39万亩的优质玉米、20.5万亩的绿色苹果、42万亩的有机核桃凝聚着几代宜君人的智慧与汗水,三大产业由小变大、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中药材、食用菌、肉兔与生猪养殖四大新兴产业和有机大米、绿色蔬菜、肉羊蛋鸡、传统杂粮等优质小众产业,都成为宜君老百姓手中的金蛋蛋、钱串串。

在哭泉镇梯田景区的纪念品售卖中心有一个玉米皮手工艺品的宜富扶贫车间,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当地的村民正在进行手工艺品的编织,据了解该村的妇女会在农闲的时候到景区的扶贫车间编制手工艺品,一个成熟的手工艺品编制完成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而它们的售价一般在2030元人民币。政府安排专业的编织老师进行教学,村民将自家的玉米皮晾晒、浸泡成为编织的原料,编织完成的车间旁的纪念品中心会免费帮助村民代为售卖。

入户调研

(三)聚焦补齐短板,生活条件根本改观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产业支撑有力、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经过几年努力,宜君县所有行政村已经成功创建美丽乡村;宜君县彭镇和彭村分别荣获“陕西省旅游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宜君县宜阳街道十五里铺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哭泉镇淌泥河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开发了以玉米糁、核桃乳、玉华酒、槐花蜜、剪纸、农民画、山核桃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推出了西红柿泡馍、荞面耳朵套、豆腐宴、油糕条等地方美食;形成了以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民宿康养客栈、手工艺制作、剪纸农民画创作等为特色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宜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魅力。

(四)聚焦生态宜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近年来,宜君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落实好各项生态扶贫政策、做强林业产业、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等为抓手,不断夯实群众增收基础,筑牢生态屏障,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让美丽宜君更加宜居宜游。

建成以龙山公园、云梦山、福地湖、宜君旱作梯田、花溪谷、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为代表的“两山一湖一田一谷一园六大精品景区,农旅结合,即是群众增收的支撑,也是宜君的文化符号。完善了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景区旅游专线,高标准配备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提升服务功能。实施智慧旅游综合项目、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博物馆展示长廊等工程,全力打造以龙山公园、花溪谷为核心的避暑养生聚集区,以福地湖为核心的休闲度假聚集区,旱作梯田为核心的农耕体验聚集区。基本形成了以避暑养生游、乡村休闲游、户外健身游、民俗风情游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宜君县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缺乏特色产业基础

  实践队员了解到,当地主要的产业是玉米、苹果和核桃的种植,但是随着近年来该地核桃欠收、核桃价格下跌,村民们为了在迎来下一波核桃的收获的季节之前将滞销的核桃卖出,都会选择在离家不远的景点旁将剩余的核桃低价卖给途径的游客,而游客们看到仅8元一斤的核桃都很乐意购买。

这样的场景在宜君并不少见,如果没有厂商来村里收购,当地居民基本上只能实现自产自销,很难实现规模化的产业链条。

(二)农村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集体经济带动乏力

一是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饭。

二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比较差距显著,多数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不会、不敢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

三是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没有新力量补充,没有补技术带动。

四是多数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单一,经济实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潜能尚未激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乡村建设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基础设施条件仍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根本谈不上好不好,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三)乡村振兴缺乏资金保障,深度融合发展受抑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但级集体经济薄弱,实际可支配财力明显不足,产业培育、文化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改善等大投入公共服务仍然靠县区级一级解决。

二是部分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下,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对电子商务、网店微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认识不足,抑制了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传统文化转化率低,民俗文化缺乏载体,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代入感,比如旱作梯田、花溪谷、龙川公园都停留在纸上、名誉上,听起来响亮却没有带动效益或者是受旅游淡旺季影响较大

四是社会和民间资本不能有效投入乡村振兴,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乡村振兴效应不明显。  

2021711日实践队在长安大学北校区进行了实践总结会议,自此实地调研正式结束。


(审核:李文 网络编辑:韩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