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重寻血脉 陕耀使命”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1-07-24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体: 设置

7月8日到7月12日,长安大学“重寻血脉·陕耀使命”暑期社会实践队以红色交通线为线索,以延安为起点,走过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甘泉雪地讲话旧址,探寻红色交通线的不朽价值,重温先辈革命历史。


实践队在延安枣园合影


7月8日,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虽然早已物是人非,我们却似乎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先辈们留下的气息,有着军事家的决断,却也正是这样有力的臂膀,扶着中国一点一点站起来。


参观接待室时,指导老师杨超向同学们讲解了接待室建筑与布局的深意,三面设门,广开言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开明之党风。视角新奇,实践队员们纷纷拿出笔记进行记录。实践队员陈星悦感叹道:“虽然从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共产党为老百姓服务,但之前从没有如此直观地感受过,现在看到这一间间房屋,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践队员瞻仰五大书记铜像


7月9日,长安大学“重寻血脉·陕耀使命”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探寻红色交通线的第二站——延安宝塔山。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实践队员们徒步登上宝塔山,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墙体间一片郁郁苍苍,山峦层叠,宝塔高耸,红旗飘扬。目有所见,心有所感,延安宝塔景区内革命遗址和当今欣欣向荣的延安城市面貌的对比激发了队员们的学习工作热情,大家准备用所学知识为远在西安的同学现场直播一堂生动的微型思政课。队员们就地在路边石桌前热烈讨论起清晨徒步穿越城区后的思政直播课新思路,为即将开始的直播课程做准备。实践团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形式、新方法,用实际行动将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实践团队在宝塔山讨论思政微课直播相关事宜


7月9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了探寻红色交通线第三站——延安革命纪念馆,实践队员们决定将其作为课程直播地。虽然馆内参观人员众多导致直播过程出现几次短暂停顿,但实践队员们的热情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因围观群众增多更加高涨。最终,团队成员圆满完成任务,得到观看直播师生的一致好评。活动结束后,主讲人温婉表示:“我上过很多堂思政课,也曾登上讲台进行过宣讲工作,但一边参观革命纪念馆一边为身在远方的同学们介绍还是头一次。这次我们不仅在学习,而且我是带大家真真实实穿越了一回历史!”


实践队员们拍摄大学生思政微课


7月10日,实践队员们在甘泉开启了第四站的实践活动。边走边学、亲身体验、观看影像等多形式的了解学习激发了队员们的尝试开展新的教育方式的热情,大家坐在窑洞旁的树墩上热烈讨论起可进行的教育方式。最终,实践团队成员共同决定采用更多元、更本土化、更具感染力的情景剧表现形式在旧址重现历史。在讲话堂,团队成员重新再现了毛泽东“雪地讲话”,扮演毛泽东的吕畅以激昂的语气说出:“今后,我们要与陕北人民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结束了情景剧的表演,圆满完成任务,得到在旧址附近居住村民的一致好评。活动结束后,主演吕畅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演情景剧。通过情景剧讲述红色故事,可以在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同时,让大家在“情”与“形”中重温历史、汲取红色精神,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力度、更具温度。”


实践团队进行情景剧表演


7月11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重走红色交通线的最后一站——安吴战时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它是抗日青年的旗帜、革命青年的熔炉、中国青运史上的丰碑。实践队员们还走访了当地的老乡,在与一位老乡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当时青训班还会到附近的吴氏陵园进行授课,“柏树林,好课堂,蓝天为帐山作墙,学为抗日,熔炉炼成钢”。实践队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乡讲述,不时追问一些细节。通过这次的采访,实践队员们对青训班的学习状况,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所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再次被学员们的拳拳爱国热忱所感动。


实践队员们采访村民


7月12日下午,实践队圆满结束了“重寻血脉·陕耀使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此次重走红色交通线,实践队员们都受益匪浅,加深了党史学习,也为后期整理研究革命战争时期百条红色交通线打下了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此次长安大学“重寻血脉,陕耀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延安革命圣地的情景剧表演与思政微课直播,让肩负时代重任的大学生们在参观、体验革命圣地风光的同时,将“接地气”的红色历史和“冒热气”的党史学习教育相统一,以“授课者”身份参与到思政微课的录制、传播过程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传播者、捍卫者,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审稿:郭云珠  网络编辑:韩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