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寻秦腔遗韵 赏文化新风”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1-08-04作者: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来源: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 字体: 设置

秦腔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秦腔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受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传统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秦腔艺术,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寻秦腔遗韵赏文化新风”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开展走访调研。


远观“梅花”,访长者以明现状


7月24日,团队成员采访了国家二级编剧、文化和旅游部人才、省百优青年艺术家蒋演老师。近年来,由她编剧的大型秦腔古装戏《洛源书生》、眉户现代戏《大村医》、秦腔音乐剧《七彩哈达》及联合创作的古装戏《华阳沉香》如棣花般朵朵绽放于艺术的舞台。在戏曲艺术日渐式微的今天,她依然坚守一份对传统戏剧创作的情怀。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上一代艺术家对于秦腔文化的热爱。对她来说,秦腔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唱腔,早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采访中蒋演老师提到,秦腔文化需要更多守望者,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秦腔,喜欢秦腔,走进秦腔,将秦腔这一充满温度的艺术传承下去,同时呼吁大家关注传统,因为传统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只有真正的亲近传统,才能融入时代,完成再创与造新。


实践队与蒋演老师合照


初入“梅花”,询演员以知其志


7月25日,在青年演员严冰琪的带领下,团队一行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排练室。排练室占地约200平方米,设施简单,仅有的地毯和镜子用来纠正演员姿势,空调和吊扇用来降温。“我们这里训练的时候冬寒夏热,条件非常艰苦”,演员接受采访时说道。通过和演员的交谈,我们得知小梅花秦腔艺术团的演员们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基本功训练。严冰琪老师每天早上八点到十二点都要训练腿功毯子功,多年来从未间断,支撑她训练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因为对秦腔的热爱,希望将秦腔推入更多人的视野,进而弘扬传统文化。严老师提到,经过十余年秦腔的学习,她的性格越来越开放,更加喜欢结交朋友、展示自己,这也是秦腔带给她的变化。当谈到如何让当代年轻人了解秦腔时,她说道现在会开展惠民演出,也会进入中小学表演,让更多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秦腔的服饰、唱腔等。同时,戏曲研究院也会开展秦腔夏令营,让更多小朋友能够接触并了解秦腔,借此机会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绵下去。


实践队采访青年演员严冰琪女士


夜赏“梅花”,观演出以思其路


7月26日晚,队员们受邀观看青年演员的秦腔表演。小演员们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其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所表现出的表演技艺十分丰富,唱腔也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在观赏演出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如此优秀的文化如若后继无人将是文化层面的巨大损失。在问及秦腔未来的发展时,演员们认为前辈们创造了丰厚的、可待继承学习的优秀戏曲作品,更应该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秦腔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辅助丰富其表演时的表现力和张力,更可以在演出渠道上推陈出新,一改剧院的局限性,转为兼容性更好的其他方式。


实践队员合影


至此,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寻秦腔遗韵赏文化新风”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艺术家们在戏曲艺术日渐式微的今天仍然坚守一份对传统戏剧创作的情怀,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也鼓舞着队员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反映生活、为广大同学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审核:姚以亮  网络编辑:韩月)

    Baidu
    sogou